设为亚新(中国)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旧版入口
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培育的三个必需
日期: 2024-01-22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网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治国安邦的大事,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尤其强调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这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明确的育人方向。大学生是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应以党的自我革命为参照,注重培育大学生的自我革命精神。高校对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培育能够唤起大学生改造自身的内驱力,这种力量能够有效指引大学生主动对标时代新人要求并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其自身水平的提升同样离不开高校开展对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这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锤炼大学生政治品质,净化大学生思想言行。这项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赓续党的事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需要,对塑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之必需

立德树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自我革命精神培育的目标所在。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让大学生对自身具备的“德”进行有效反思。具体来说,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能够鞭策大学生时常反思自身的“成人”之德是否符合,“善行”之德是否履行,“时代”之德是否具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私德与社会公德的平衡。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个人提升方面,对个人以外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的关注相对较少,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公德与私德关系处理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时刻认真检视自身问题,处理好私德与公德的关系。二是可以让大学生对“人”进行有效反思。这即是说,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可以让大学生反思自身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差距。在物质条件优越的社会中,部分大学生无法有效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对接,将学校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直接套用在社会行为模式框架中,对社会发展变化进行思维转化的灵敏度不够,进行专业课外其他技能提升的意识不强,无法及时应变。将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培育的任务落实到位,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反思自身的价值发挥和发展优势。三是可以让大学生对“德”与“人”的关系进行有效反思。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对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对教育根本任务中“德”与“人”的关系进行有效反思。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部分大学生难以把握二者的平衡点,可能会因此逐渐偏离社会价值轨道。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能够有效纠正他们的思想错位,引导大学生将未来发展目标落脚于回报社会、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将个人得失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赓续党的事业之必需

青年是党的事业接班人,党的未来事业发展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不高。大学生正处于扣紧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引导他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在赓续党的事业方面,一是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家方针政策,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反哺个人发展。高校加强大学生进行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引导大学生做到政治理论学习不马虎,在真学、真懂、真用的过程中增强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坚定政治站位,塑造优良政治品格,夯实党的事业基础。二是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他们敢于、愿于、能于同“旧我”作斗争,主动同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在斗争中实现自我成长与成才。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目的是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不能放弃斗争意识,更不能患上“软骨病”。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不断利用自我革命精神来鞭策自己强身健体、直面挑战,身体力行地传承党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从而坚定斗争意志,避免碰到挫折畏缩不前,主动迎战、坚决斗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掌握斗争规律,练就敢于斗争的真本领、强功夫。三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的担当精神。这说明,担当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而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的中坚力量。实践技能能否良好运用是社会挖掘人才关注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来源于学校有字之书和社会无字之书的根本差异。通过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革命精神培育,可以实现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自由转换。因此,各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培育过程中不断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革命精神达到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强化本领的结果,在善于作为中积蓄为党事业奉献的强大力量。

实现民族复兴之必需

“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这种教育理念能够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正是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的内在需求。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大学生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应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舞台上释放青春光芒,展现青春风采。一方面,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挺起精神脊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天使白”“橄榄绿”“志愿红”“守护蓝”,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抛弃个人冷暖,向险而行,“我是党员我先上”掷地有声,生动阐释了民族复兴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能够启发他们将民族复兴作为个人成长的最终目标,通过自我革命将理想目标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伟力。另一方面,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抵抗国外不良思潮冲击。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外来思潮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冲击,一些错误和腐朽的思想、观点也沉渣泛起,不断侵蚀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影响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选取和主流价值观的树立。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防范错误思潮的腐蚀,筑牢思想防线。


地址:安徽·阜阳市清河西路100号 邮编:236041 联系电话:0558-2593176 服务邮箱:fyncxsc@126.com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